政府補助很好拿? 別傻了~3個你自以為的事(下)
臺灣補助經費平均300億,根據我們的調查,竟有70%的單位拿不到經費?!
競爭如此激烈,這些事情你卻還在犯?
改變思考,改變作法,現在就跟著我們提高審查率!
你很傑出,不代表應該讓你通過計畫…
競爭很激烈 優秀的單位很多
審查會期間,常常遇到提案單位做計畫做很久,也都做得很穩
甚至可能是典範計畫、是很有名的單位這樣
但是對委員來說,不見得會覺得你做得好就應該繼續做下去
為什麼?
許多計畫以三年為一個上限,讓你一步步從探索到成熟期
例如: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,假設你選擇社會型
你有三年可以走,你一定要持續往前推進、成長
但同時你要負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多
所以,超過三年計畫就是俗稱的「計畫老屁股」
公共財,應該要均勻、均衡被使用,使用在最適合的地方
同一個單位受補助久了,委員幾乎都會去思考:
「這個單位到底何時能夠獨立自主?」
通常一般人聽到也會覺得,你也做太久了吧…
千萬別再犯這2個致命錯誤
❌ 補助款=組織主要金流
如果你把補助款看作組織發展的主要金流
這樣使得組織的錢可能出現很大漏洞,因為變化性太高了!
此外,也會讓審查委員認為你沒有誠心、不夠穩定跟牢靠
因為你連自己自籌的金額都沒有…
❌ 補助計畫=組織發展方向
再來,如果你把所有組織方向都放在某些補助計畫裡
像是將組織方向交給A計畫、B計畫、C計畫…去拼湊
很有可能面臨組織方向變得四不像、什麼都要做的困境
組織方向應該是由組織成員一起討論、一起努力實現初衷
組織要一起往倡議的理想去發展
向政府拿補助經費或計畫,往往會遇到政府或委員的不同角度
當他們告訴你應該怎麼做,搞不好就出現多種說法都叫你要改計畫
導致你們什麼都要做又什麼都不像,甚至完全離棄當初的理想
當你們的理想以及成員的支持都越來越薄弱,甚至消失
這個組織就只剩「可惜」兩個字
所以「組織要有自己的方向,不能被補助計畫給綁定了!」
小結
這次跟大家分享的兩個重要觀念:
- 組織的錢,記得要「分流」
- 組織方向順著初衷,不要被補助計畫綁定了!
本篇到此結束,我們列出了三大項造成失敗的態度和行為
以及幾種提升計畫價值的技巧,你都學會了嗎?
喜歡這些內容的話,敬請持續關注,同時推薦給身邊夥伴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