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n
- Posted on
- No Comments
「減碳,不只是有錢人的遊戲」,它可以共好的!
目錄
你聽過「碳權」嗎? 你知道除了是個不錯的投資標的以外,碳權在地球永續發展的過程,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,可是商業圈讓它走偏了,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,關注地球永續發展的你,這篇推薦你閱讀。

不管你是誰都可以試著了解-什麼是碳權?
企業的生產如果會產生高排碳的結果,因為會污染環境,所以全球都用「碳權」,來作為企業可以生產多少「產品」? 產品進出口要繳多少稅? 等等的依據。
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想辦法取得碳權,才能繼續生產商品。尤其高排碳的業別企業,取得「碳權」更是攸關公司市場存亡的關鍵。
主要取得「碳權」方法有三種,
總額管控、自願舉證減碳、國際認證取得。
*想了解「碳權」看這裡
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67224
如果你查詢碳匯,你將看到世界都在做了
回頭看台灣的林地,扮演著抓緊台灣水土的重要腳色,也是一個很「固碳」的場域,這些被自然林象抓住的碳,稱為「碳匯」,是不需高成本去建置的,良善減數。
這些林地不僅只有公有地,也有一部分「原住民保留地」,政府或民代考量政策時候,真的要公平與客觀,不能一刀將原住民林地切割掉,因為這也是台灣被世界看到的好議題。
*想了解「碳匯」看這裡
https://visionproject.org.tw/story/6300

原住民族山林碳權市值超過900億!
以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約126萬公頃林地(但在政治脈絡下,實際是26萬公頃),可以抓取的每年碳量,每公頃約可抓22公頓:
126萬*22=2772萬公噸
如果以最近的國際碳權交易,
每公噸突破100歐元,接近3500元台幣!
也就是說每年原住民林地,
依照市價應該是有2772萬*3500元=972億,
原住民山林每公頃碳權約「每年8萬元」的價值,
目前禁伐補助政策補貼是「每年3萬元」,有2.6倍多的落差。
除了讓山林生長衰敗、水土保持功能衰退以外,也突顯出很多就原民自治、部落商議、族人就業…等等議題。
以上的價值,都是竹林沒有管理的狀況下估算,如果讓族人參與,定期伐林管理,竹林有良好新陳代謝,將有更多的好處:
(一)伐老竹長新竹,山林地力會越來越好,每年每公頃還會增加抓碳10-12頓。
(二)族人就業機會,學習傳統伐竹技能,就地就業,不用跑到陌生的都市。
(三)完善部落討論,竹林碳匯或碳權的權利,部落有更多資源形成法人,也讓部落有對外合作的機制。
(四)企業認養對接,本土疼惜本土,不用尋求境外昂貴碳權,企業可節省更多的流程。
(五)契合政府轉型正義政策,不改變林狀下,卻有更好的林產業機會。

如果你讀到這希望你也懂這才是真共好
世界有很多「不公平但可接受」的事,也很多「合法但不合理」的事。
永續發展(SDG)談得很大,但做法很抽象;企業永續指標(ESG)談的很美,但落地很困難。
碳權來臨,我們能更實際一點嗎?
原住民貢獻數百年的山林,不該被重視?
企業無止境的生產破壞,就該給解套方法?
這是不公平、不接受、不合法、也不合理的事情!
身為有能力的人,官員、公務員、民代或是你我,若能多做一點力,關注一下,支持推一把,或許又能有更多的可能發生。
台灣原住民族山林是全台最重要的碳匯之一,每年可以抓取約277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,相當於972億元台幣的市值。然而,政府對於原住民山林的管理和補助並不公平和合理,也沒有充分尊重原住民的自治和部落商議。本文建議政府應該改革現行的禁伐補助政策,讓原住民參與山林管理和碳匯交易,不僅可以提高經濟收入,也可以提高山林的生態功能和碳匯效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