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有1小時拯救世界,我會花50分鐘想問題

目錄

如何製作一份成功的計畫書?首先要了解你真正可處理的問題,然後對應政府單位的政策、申請單位的宗旨、資源,選定可解決問題的做法。擬定策略時,要與他人相同也要與人不同,創新是從現有流程微調整,不要無中生有。最後,善用視覺化呈現,畫計畫架構圖、流程圖,增加文書質感的競爭力,讓聽的人快速了解。但在社區營造與發展、微型地方產業、社會企業的生態中,他們都是關心每一種社會議題,某一種美好的理想,例如:身障平權、地方農產滯銷、原住民文化傳承 ...等等,他們的產品或服務,往往環繞於在地性故事、在地人才培育、在地性題材應用。所以要面對的不只是商業競爭,還有複雜的在地社會問題。

了解你「真正可處理」的問題

能解決問題的計畫書,才有價值,才比較容易被委員關注。
很多夥伴在寫計畫時候,不管三七二一,把想到的社區問題通通寫進去,但卻忘記了你提出的計畫,真正關注的是什麼? 可以產生效益的是什麼?
這階段最重要的,要讓大家說出現況各自關注的問題有哪些,然後我們再經過歸類、收納,找出  可以寫進計畫書、可以有方法 的重要問題。

3大方向思考,什麼是可以寫進計畫書的問題

1.對應政府單位的政策:

每個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政策主軸,不同時期也推出不同的方案,提出問題盡量與你要申請計畫部門的政策有關聯,例如:地方創生五支箭、經濟部數位商圈、觀光局防疫旅遊 …等等,你的問題如果與其中的內涵或族群有關,計畫書就比較容易產生共鳴。

2.對應申請單位的宗旨:

每個團體成立時都會有一個組織章程、宗旨,商業企業也會成立沿革、市場。計畫中要提出德問題,盡量與自己的宗旨有關,不要偏離太遠,不然委員會擔心你處理不來。例如:團體組織宗旨是為了文化藝術而努力,你卻提出要做環境教育,這就會比較不相干。

3.對應申請單位的資源:

不要把所有問題都丟進去計畫書,會搞亂主軸,也讓審查委員覺得你的計畫頭大身體小,認為是不可行的計畫,從在地性、重要性、可改變的問題先挑選。

用一點「不同過往方式」擬定策略

選定問題之後,要提出可解決問題的做法

一句口訣,「與他人相同也要與人不同」

審查會時候是互相競爭的,委員群會在當場次各份計畫中,找到共識。所以比較聰明的人,會觀察相同領域,大家通常會怎麼做? 將多數人會操作的方式,寫進計畫書,並且在做法流程中進行一點點改變,讓委員感覺到你的計畫,邏輯是可行的,且有很多新意。

讓大家說這些問題現在的做法流程是什麼,透過大家討論如何微微調整,找到跟以往不一樣的方式,重要是 創新是從現有流程微調整,不要無中生有。

如果能結合數位工具,網站、社群、問卷、商業販售 ….等,突破框架的效果會更佳。

計畫規定的科目:通常每個計畫書都會有核銷的規定,有被列出來的科目,就是你可以執行的範圍。例如:講師費、出席費、行銷費、場地租賃 …等等。如果規定不能申請資本門,就代表你不太能買器材、設備、電腦 ….。

多多善用視覺化呈現

在茫茫計畫海中,要怎麼讓審查為原注意到你、被你所吸引,你就可以多一些機會被了解。畢竟,計畫書不能只有文字阿,通常審查委員沒那麼多時間從頭看到尾。

你可以畫計畫架構圖、畫流程圖,去呈現計畫問題、計畫架構、工作項目流程。

像我們常用的工具就有: Canva、心智圖、Draw.io ….等。

重要是 文書質感有競爭力、簡報時候用圖解說,讓聽的人快速了解。

時代在變化,社區問題更複雜,地方打拼的夥伴一定要跟著優化 如何優化你的想法與做法? 就從坐下開始 坐下學習,坐下思考,就是開始行動了。

新設計_文章p
截止日期

提出問題或建議

This site uses User Verification plugin to reduce spam. See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